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大宋海贼王> 第四百八十二章 靖康之难(一百)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八十二章 靖康之难(一百)(1 / 2)

张邦昌进入帐篷后,又恸哭了几声。不一会儿,他身穿赭袍而出,步行至御街中心褥位即一个铺有锦褥的座位前,望北方大金国方向拜舞了一番,并跪受金国皇帝册宝。册文略曰“太宰张邦昌天毓疏通,神资睿哲,处位著忠良之誉,居家闻孝友之名,实天命之有归,乃人情之所徯,择其贤者,非子而谁?是用册命尔为皇帝,国号大楚,都于金陵。自黄河以外,除西夏,封圻疆场,仍旧世辅王室,永作藩臣。”

随后,金人举着一面大红伞,陪同张邦昌又回到帐篷里。不久,张邦昌走出帐篷,在百官导引下,自宣德门入宫,沿大庆殿步行至文德殿前,引入帝辇。他拒绝乘坐,于是,又从帝辇里出来,步行升殿,在文德殿御床西侧,另外安置了一把椅子,他坐在椅子上,接受身边官员们的祝贺。

文武百官很快便汇合在一起,王时雍准备率大家集体向新皇帝行礼。张邦昌闻讯起立,派合门传令阻止道“勿拜!”

王时雍等恳请行礼,张邦昌又传令道“本为生灵,非敢窃位。如不蒙听,即当引避。”

王时雍不听,率百官遽拜。张邦昌见状,急忙回身,面朝东,“拱手而立”。

有个亲眼见此场面的卫士,私下里评论道“平日见伶人作杂剧,装假官人。今日张太宰却装假官家。”

张邦昌受金人册封这天,天色阴晦,日光暗淡,尘土飞扬,阴霾迷蒙。文武百官皆面色惨怛,张邦昌亦愁容满面。惟有王时雍、吴幵、莫俦、左言、范琼等,“欣然若有所得”。因为这些人,皆是促成张邦昌登基的有功之人。吴幵和莫俦,是穿梭于金军与留守司之间往来议事之人;王时雍和徐秉哲,是强力逼迫宋徽宗等皇室成员离开京城之人;范琼与左言,是手握军权威胁恐吓京城百姓之人。

宋徽宗在青城得知张邦昌僭位,很感慨地道“邦昌誓死社稷,则社稷增重。今尸君之位,犹且庶几,但所系至重。既立异姓,则吾事决矣!”说完,泣下沾襟。

有个大臣为安慰宋徽宗,献诗一首,其中有句诗说道“伊尹定归商社稷,霍光终作汉臣邻。”宋徽宗一边读,一边感叹道“待其归商兴汉,则吾已在龙荒之北矣!”

宋徽宗已知道,金人打算将自己北迁金国。他希望能留在东南一带,他让姜尧臣替自己写信给宗望,表达这一意愿,信中说道“某素慕山林,谢事罢政之后,止管教门公事。某之罪固不可逃责,念兹神御远迁异国,欲乞东南一郡,以享祖宗血食,不胜大愿之至。”

宗望当然不可能同意,金人所有计议只与宋钦宗交涉,并不与宋徽宗接触。其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从职位上讲,毕竟宋钦宗是,有决定权;而宋徽宗已经下台,没有发言权。二是从性格来看,宋钦宗性格比较软弱,凡事好商量;而宋徽宗性格比较刚烈,不太好对付。

宋徽宗的刚烈性格,初到南郊斋宫时就表现得很鲜明。当时,宗翰派代太师、沙少师等三人前来,索要当年张觉投降本朝的书信,以及朝廷下令将张觉斩首的有关文件。

宋徽宗对他们态度强硬,很不客气地说道“当年张觉投降,彼此未有不受之约。故受纳张觉,并不算违约。后得到你们山西军前移文,索要张觉,我即下旨斩首以献。你们不虑细故,惟指责我背盟叛约,道理何在?今城破国亡,祸变及此,何文字之有?况早已将有关情况移文上国。死生一切惟命,不必以此为目也!”

三人皆唯唯无以应对,此后再也没来索要。

宋徽宗思来想去,决定由自己承担一切责任,希望金人能放过儿子赵桓。于是,他自制了一份札子,令人交给宗翰,其大略云“顷以海上之盟,谓欢好可以万世。虽尝招收张觉,继蒙须索,即令戮以为报,意罪不至甚。而大兵踵来,乃指以为衅,某即逊位,避罪南下。

归后块处道宫,恬养魂魄,未尝干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