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大宋海贼王> 第四百九十一章 赵构登基(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九十一章 赵构登基(三)(1 / 2)

有人又向张邦昌建议金军已撤,可行肆赦。张邦昌征求吕好问意见,吕好问表示反对,说“赦书日行五百里,今四壁之外并是番人,欲赦谁也?况公乃权摄,当候复辟。”

张邦昌经过考虑,最后还是决定肆赦。四月四日,张邦昌以手书形式肆赦天下,赦文曰“天下承平几二百载,百姓乐业,岂复知兵?奸臣首结边难,招致祸变,城守不坚,致嗣君皇帝,越在郊野。

予以还归,横见推逼。有尧、舜之揖让,无汤、武之干戈。四方之广,弗通者半年;京城之大,无君者三月。从宜康济,庶拯危难。

应于书到日,罪无轻重,并与释放。第一项,差官省视园陵。第二项,诸州天庆、天宁寺观并依旧行香。第三项,诸州军守臣,各令兵至近甸,保守无虞,义同有功;起发勤王兵,仰却于原来处分屯。第四项,存恤诸处宗室,馀并依前赦。”

张邦昌坚持肆赦有两个目的一向天下解释自己登基是被逼迫,二希望勤王兵马不要来京。

这时候,天下勤王之师,已渐至近境。为防止城内不法之徒趁机作乱,这天中午,尚书省张榜公告范尚书、赵资政领兵在南京,派遣先遣统制官王渊到阙议事,仰城中不得惊扰。

吕好问头脑一直很清醒,他向张邦昌建议道“今日所宜先者,当迎元祐皇后,使人知天下已还赵氏,且速请大元帅早正大位,以绝狂敌之谋。”

张邦昌接受建议,请吕好问马上去请元祐皇后。吕好问说“吾言不可矣。公可书一封《上宋太后手书》,让元佑皇后兄弟孟忠厚持手书去请,则天下定矣。”

元佑孟皇后,是宋哲宗第一位皇后。她是宋哲宗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从一百多名皇后候选人中,亲自为哲宗选定的皇后。高太皇太后对宰执们说“孟氏子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

然而,宋哲宗并不喜欢孟氏。高太皇太后去世后,宋哲宗亲政,极力摆脱祖母高太皇太后的影响,于是孟皇后被废,出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宋徽宗刚继位时,向太后垂帘听政,孟氏时来运转,遂被复位。因其封后于元佑年间,故被称为元佑皇后。然而好景不长,崇宁元年,贬谪元佑党人时,孟氏再受牵连,二度被废,重回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之号。

靖康初年,因瑶华宫失火,孟氏先是移居延宁宫,后延宁宫又失火,于是步行出宫,寄居在相国寺前的一座私宅里。

受张邦昌委托,孟忠厚来到相国寺前街,找到元祐皇后住处,向她说明来意。但元祐皇后一开始并不答应,拒绝入宫。直到孟忠厚拿出张邦昌手书,元祐皇后见手书中有“推戴大元帅”字样,这才肯接受。

四月四日,张邦昌召集文武百官,在文德殿开会,向大家宣读《上宋太后手书》,书中说道“予世受宋恩,身相前帝,每欲舍生而取义,惟期尊主以庇民。岂图祸变之非常,以至君臣之易位。既重罹于罗网,实难迩于刀绳。外逼大国兵火之威,内拯黎元涂炭之命。顾难施于面目,徒自悼于夙宵。杵臼之存赵孤,惟初心之有在;契丹之立晋祖,考殊迹以自明。

载惟本朝开创之初,首议西宫尊崇之礼,号同母后,国系周朝。兹惟臣子之至恭,以示邦家之大顺。肆稽成宪,爰举徽章。恭惟哲宗元祐皇后,徽柔懿恭,聪明睿智。天作之合,早媲德于泰陵;王假有家,夙母仪于方夏。端著紫庭之范,具彰彤管之声。虽尝御瑶华崇道之居,亦既奉钦圣还宫之诏。久栖神于靖馆,积系念于绵区。

今二帝已迁,三川方震。匪仰伸于钦奉,则曷副于仪型。是用端诚于心,涓日之吉,祗复掖庭之次,恭陈旧国之仪。揭示号以正名,开别宫而移御。幅员时乂,庶臻康济之期;京邑既安,更介灵长之祉。宜上尊号曰宋太后,御延福宫,令有司择日奉册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