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风波定大唐> 第四十九章 安禄山惨死 李光弼鏖兵(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九章 安禄山惨死 李光弼鏖兵(下)(1 / 6)

与此同时,史思明和蔡希德等也在太原城下被李光弼整得气急败坏、欲哭无泪。

李光弼曾仔细地研究了张守珪托李泌送给他的《安东军策》,自觉获益良多!书中不仅罗列了幽燕地区唐军的作战特点和常用战法、阵法,兵器、器械的形制,甚至连胡汉各族兵士的性格特征也都描述的一清二楚。

他还特别注意到,张守珪在书中反复强调“幽州铁骑善于野战”,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幽州军战马配备更多,且常与突厥、契丹和奚人作战,这些对手通常不筑城池,营寨也相对简单,但机动能力和士兵的马上骑射能力都极为强悍;而幽州军中又大量吸收了北方胡人的兵源,故此才能在经年累月的实战中积累起了超强的野战能力。

相比之下,安西军所处的西域地区小国林立,基本都筑有城池,而唐军中蕃汉士兵混杂,战斗技能多样,故此他们更善于攻城,譬如当年高仙芝等袭取连云堡、攻占小勃律等战役,就是安西军攻城战的典型;而当年陇右、朔方、河东、河西四镇的唐军承担的任务主要在于防守突厥和吐蕃的入侵,王忠嗣的战术方针往往是立足于坚固防守上的反击,以期已最小的代价收取最大的战果,故此河陇唐军更善防守。

当然,这些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能以偏概全。

毫无疑问,这些理论对李光弼来说是难得的养料和情报,他将自己用兵的重心定在了一个“守”字上——这可让史思明着实再次领教了在常山城下那种“啃也啃不动,吞又吞不下”的郁闷滋味。

说来有趣,李光弼的防守太原城的工作是从制砖和挖沟这样粗陋的活计开始的。

朔方精兵调走之后,李光弼一刻也没有闲着,他令太原城中军民一起出动,环城挖掘防御壕沟,还要求把挖出的泥土运入城中。将士们都觉得奇怪,但知道副元帅令出如山,谁敢去问?只得按令照办,不敢打丝毫折扣。

后来,李光弼又贴出榜文无论是谁,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到元帅府报到,一旦得以录用,将发给更高的待遇。

一开始,还只是些做过铁匠、木匠、石匠、钱工之类的士兵前去报到。后来,就连几个曾做过偷儿、绑匪、甚至盗墓贼的人也都大着胆子前去碰碰运气,岂料,竟也都被录用,人人都不知道副元帅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有个老兵见这些不入流的人物竟然也能被重用,心中不服,只发了几句牢骚,却不想当即被李光弼下令枭首示众。自此,城中三军肃然,再也没有人敢于质疑李光弼的军令!

不到半月,太原城外的工事挖掘的沟壑纵横,鹿柴、拒马到处都是,挖得跟迷宫相识。于是就有人说,当年诸葛武侯摆下八阵图才退了江东陆逊的吴兵,副元帅早就得了诸葛武侯的真传,如今在太原城外也摆了一个,定能叫燕军有来无还。

然而,当李光弼得知此事后,竟也以“乱军之罪”将此人斩首。

自此,太原城内军民个个噤若寒蝉,平日只知严守军纪,不敢越雷池半步……城中隐伏的燕军细作撒播的谣言竟都如泥牛入海一般,毫无作用。

更神奇的是,城外壕沟工事刚刚完工,十万燕军就如乌云一般汇集到太原城下,将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城中军民无不赞叹副元帅料事如神,全都心服口服。

战役伊始,燕军的几次试探性进攻全都铩羽而归。

城外的壕沟和鹿柴、拒马等障碍大大延缓了他们的推进速度,除了在城下白白损失了几千人外一无所获。

史思明大怒,燕将高秀岩深知李光弼的战法精奇,献计道“大帅,要想攻城,需要先填平壕沟,再拔出鹿柴、拒马方可,否则地形复杂,极不利于我军展开。”

史思明点头道“我亦有此意!”便传令燕军全体挖掘泥土填平壕沟,这一下又足足迁延了五六日,才算勉强可以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