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都市言情>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382 下一篇就投《自然》吧(求订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82 下一篇就投《自然》吧(求订阅)(1 / 3)

周五上午,许秋J2:IDIC4F体系,《自然·能源》的文章初稿诞生,一共有七大亮点:

首先,最亮眼的自然是器件效率,最高达到了13.33,第三方NIM检测结果为13.2,这标志着有机光伏领域从常年的“12时代”跨越到“超12时代”。

第二,制备了大面积器件,即1平方厘米遮挡板下的效率数据,达到了10.24,本来许秋设计的ITO图案是2平方厘米,可以不用遮挡板测1平方厘米的,但2平方厘米下的这个数据只有8.73,没有超过10,数据不太好看,许秋就选择了1平方厘米破10的数据。

第三,制备了厚膜器件,300纳米厚的器件,效率可达10.42,500纳米厚的器件,效率仍然可达6.35,大多数有机光伏体系做到500纳米厚,器件的效率直接清零了,表现出来的就是断路现象。

第四,提出了一套理论解释:相对于ITIC结构,IDIC4F体系发生了侧链改变(分子结构设计)→分子间位阻减小(DFT结果)→有效层中受体分子排布变得紧密(GIWAXS结果)→电子迁移率提高(CELIV、TOF、SCLC结果)→能量损失降低,开路电压提高(JV曲线结果)。

第五,提出了另一套理论解释:相对于IDIC结构,IDIC4F引入了氟原子(分子结构设计)→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增强(根据早期其他研究者提出的理论)→受体材料的HOMO/LUMO能级变深、光吸收红移(CV、UVvis结果)→短路电流提高、开路电压提高(JV曲线结果)。

第六,类似学妹之前H43:IT4F体系,J2:IDIC4F体系给受体之间的HOMO能级差同样比较小,仅为0.16电子伏特(CV结果),也表现出优异的电荷输运性能(PL、TRPL、TAS结果),理论解释为IDIC4F材料具有低的激子结合能。

第七,针对大面积、厚膜器件效率均破10的现象,同样给出了可能的理论解释,即IDIC4F材料的激子扩散距离很高,RSoXS结果表明聚集相的尺度达到30纳米以上,比传统富勒烯体系更大,进一步了佐证。

一番盘点下来,十几种表征测试,大多都串联了起来,只有TEM和AFM这样的电子显微镜数据没什么用,因为确实拍出来的图像就是白花花的一片,啥也看不出来。

于是,这两项表征,许秋在文章中稍微提了一句通用的话术,大概意思差不多是“结果表明,有效层的形貌不错”,然后就把数据丢到了支持信息中。

下午,许秋带着经由课题组里的每个作者阅读、修改过后的文章草稿,前往218。

魏兴思笑容满面,接过许秋递来的U盘,说道:“来了啊,文章给其他人都看过了?”

“嗯,都改过一遍了。”许秋点点头。

“好,我来看看。”魏兴思光盯着电脑屏幕,大脑飞速运转,时而点评几句。

“嗯,标题没问题,突出了高效率、大面积、厚膜这三个亮点。”

虽然一篇文章的亮点可能有很多个,但在标题上不可能全部都写出来,那样就显得太过于臃肿了,因此,许秋就把最核心的三个亮点放在了标题上。

“作者……也没问题。”

这次的文章作者,有长长的一排,共计十位,分为三个工作单位:

其中,一作许秋,二作韩嘉莹,三作田晴,四作邬胜男,五作莫文琳,六作陈婉清,七作龚远江,八作冯盛东挂通讯,九作T?nu,十作魏兴思挂通讯。

考虑到这篇工作田晴和韩嘉莹的贡献都很高,前者负责了四项机理的测试,并且还优化了文章的图片,后者负责大多数的基础表征测试,以及器件的制备与测试,为了公平起见,许秋让她们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