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都市言情>重生光影年代> 第二百八十二章 不死的中国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八十二章 不死的中国人(1 / 2)

苏长青比姜导年轻七、八岁,但却有一颗大爷的灵魂。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瞎得瑟那就让你尝尝斗转星移的厉害。

两个主意出了之后,《鬼子来了》还拍不拍,到时候怎么拍,是值得姜导深思的问题。

姜导原本将结尾处理成红色,恐怕没有向《红高粱》致敬的意思,或许只是下意识的巧合,至少一开始未必想到两部片子结尾的处理是一样的。

苏长青最后一句话简直是杀手锏,前截后堵不留空隙,一点后路都没给别人留。

姜导以后按照建议拍了,军功章没了一半,如果没按照建议拍,那就是小心眼,故意不肯向《红高粱》和张导致敬。

这无疑有点绑架,可这建议真不错,几乎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尾,否则也可以堂而皇之拒绝。

姜导脑子转了几个弯就明白自己想不出更高明的点子,也明白今天踢到铁板了,自己不是对手。

如果完全是个不识时务的人,姜导恐怕也混不到今天这层次,他盯着苏长青深吸一口气,然后恭恭敬敬端起酒杯“您这个建议太牛了,我不服都不行,先干为敬。”

这可太令人意外了,姜导服软了。

然而这也是最聪明的作法,避免了所有尴尬。

苏长青与他碰了杯“也就是抖机灵。”

姜导把酒干了“可别这么说,您这要是算抖机灵,别人还怎么活。”

葛忧率先鼓掌,大家都跟着“高,实在是高!”

李宝田也终于表态了“苏导的结尾设计的确非常值得参考。”

不过这次大家表现比较含蓄,都看出姜导挑衅被镇压了,不能继续拱火。

因为涉及致敬,张导没有表态,但当苏长青示意陪着喝点时,却很客气地喝了一大口。

苏长青后来才知道他基本不喝酒,最近身体也不大好,喝的是白开水,怪不得面不改色。

张导这两年诸事不顺,九五年与巩琍分道扬镳,后续的创作大受影响,磨了两年才弄出《有话好好说》。

从八七年开始,他每部片子都是和巩琍合作的,一棵树上吊死,改变是不容易的。

虽然已经获奖无数,张导却不满足,国内媒体炒作他江郎才尽很久了,看得出他自我证明的欲望很强烈。

然而《有话好好说》立意比较单薄,似乎只是慨叹人心难以捉摸,世事无常,张导合作过的男主姜纹、刘宝田、葛忧、本山子全部凑齐了共同发力,阵容史无前例,最终也无济于事。

这片子在威尼斯无所斩获后,他还拿着参加了夏威夷电影节和伦敦电影节,同样颗粒无收。

创作这种事真不能急,就像做饭一样得有耐性,火候不到肯定夹生。

除了创作乏力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父亲病故,精神上也有些疲乏。

可能因为朴实的长相,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张导出身基层,不是农民子弟就是工人家庭,其实不然。

张导家解放前是临潼大地主,绝对大户人家,爷爷当过民国的县长,虽然不是鹅城的,也算有权有势。

父亲是出身黄埔的军需官,幸好解放前就转业了,此后一直在省级机关工作。

母亲出身富裕家庭,解放前就大学毕业,妥妥的知识分子家庭。

张导当年因为摄影很棒才被超龄破格录取进北京电影学院,那年代玩得起摄影的不多。

他是苏长青的正牌师兄,当年报考北影真是以他为偶像的当代最优秀的摄影师、最优秀的导演之一,另外大家通常都忽略了一点,张导还是国内第一个a类国际影帝。

当年他凭借《老井》,获得了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也是前无古人。

论成就苏长青自愧弗如,至少目前是如此,虽然未来可能拿更多的奖,但这个影帝没办法投机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