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历史(2 / 3)

考虑的,你什么都跟他说清了,他就干死事,长久下来底下人都不动脑子,对上头形成了依赖感,上面的人岂不是要累死。

太子倒是多写了条安定民心,古代迷信,愚昧无知的老百姓总是把天灾当成上天的惩罚,这时候若是有心思不纯之人煽风点火动摇民心,说不定还真能成事,君不见先帝时期的天花便被有心人利用做了一番大事。太子写的这点倒是其他皇子没有考虑到的,不愧是一直被皇帝视作接班人培养的,便是先天不怎么出众,做了这么多年太子也学会做事了。

郡主看了许久,最后给出了很笼统的评价,挺好的呀,想的挺周到的。

皇帝便叫郡主也谈谈想法,郡主说的也是这些旧话:

“首先自然是派有能力又公正的人去赈灾,钱粮少不了,医药也得充分,如果国库钱不够的话要么借点要么捐点;然后是灾后重建事宜,这房屋倒塌官府总得帮他们建起来,暂时也得先给灾民栖身之所,以及每日放粮放衣开诊等等;然后这当地的属官若有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的,一律严惩,还得派人到民间宣传宣传皇舅您的仁政,叫百姓对您感恩戴德。”

郡主一口气说了一大段话,喝了口茶喘口气才接着说:“说了这么多也是老调重谈,纸上谈兵谁不会呀!实际干起来就没这么容易。其实难也就难在没钱,有钱阿艺都能去赈灾,没钱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派谁去都没用。”

郡主话说的不好听,但确实是真理,皇帝一说赈灾,谁不能想到发粮放药,可这些都是银子啊!而国库永远都是入不敷出的。

皇帝也是苦恼,“那你说有什么快速来钱的法子?除了募捐。”

募捐一两回还成,次数多了谁还会拿家底去买皇帝的好印象,要皇帝的好印象还不是为了升官,升官不就是为了发财,别到时候捐了一大笔钱官没捞着。

郡主笑了笑:“我之前不是说了吗?借呀!”

“向谁借?这可不是笔小数目。”

“向老百姓借呗!以朝廷的名义向民间发放一种债券,让老百姓花钱来买,其实就像百姓把钱存到钱庄,钱庄给他们银票一样,我们只是让他们把钱存到朝廷来,这利息比钱庄的要高一点,然后得规定期限,一买就得买五年或者十年的,不到限期不准来朝廷换,这朝廷总比那些私人钱庄要靠谱一些吧,那些钱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倒闭了,到时候可没地哭去,而把钱存到朝廷,除非改朝换代,否则少不了他们的,咱们现在这朝廷正是含苞待放的时候,离枯萎还远着呢,只是这债券不比银票能用来流通,随时换钱,可能发行起来有些难度。”

皇帝琢磨了一会儿,豁然开朗:“你的意思是,朝廷向老百姓借钱,给他们打借条,借个五年十年的,数量还不小,利息也不低,其实也相当于朝廷开了个钱庄,让老百姓来存钱,只是这‘银票’不能拿来流通,不能换银子买东西。是这样吗?”

郡主很欣慰,和聪明人说话就是轻松:“嗯,没错。”

皇帝想了想也觉的可行,这个钱庄肯定是开在户部的,只是如何让大家踊跃购买债券却是个难题,毕竟借这么多钱出去着实需要慎重,虽然现在的朝廷看着挺稳的,可人都有这种劣根性,握在手里的才踏实,放别人那里怎么放心呢!

皇帝又想到了个问题:“万一到时候国库还是没钱,还不起怎么办?”

郡主一拍手:“现在发行债券只是为了应急而已,这还有五年十年的时间,您完全可以大力支持商业发展,然后收重税,再以朝廷为单位开通外海贸易,赚他国的钱,您看看那些商人个个富的流油,可见经商才是致富之道,于国于人都是如此。再说了,按照历朝历代的山字走向,十几年之后咱们大梁必定是繁花似锦,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时候,还愁还不了那点国债?要是朝廷真的连这点钱都拿不出来,那也就无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