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海上升明帝> 第747章 犁庭扫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47章 犁庭扫穴(2 / 4)

组织了许多学者官员全面编写大明开国到崇祯上吊这二百多年十六帝的历史。

在编修国史的同时,皇帝还让他们编写《绍天字典》《绍天正音》《绍天农历》等几本书。

也算是捎带一起。

朱元璋开国后曾让人编洪武正韵,一经中原雅音为定,不过这本编成的书却让朱元璋很不满,与他期望的正音相差很远,然后再编成的新书,仍不能让他满意,最后把韵会定正更名洪武通韵,取代正韵味颁行。

朱元璋本意是根除旧韵蛮音,恢复中原正音。

所谓正音,其实就是官话,朝廷推广的普通话,不同时期,官话各不同,甚至还有读书音和官话的不同区分。

明初,中原雅音,当成中原实际汉语,不过朝廷认定的中原雅音是未受北方戎狄影响的汉语,当时的江淮地区中原之音相对纯正。所以当时北方有两种并行的读音系统,一是代表官话的,一个是代表方言的,也可以说一个是读书音,一个是说话音。

这东西其实也很好理解,普通话跟方言嘛。明初官话是南京音,但朱棣迁都北京,经过二百多年后,其实现在变化还是很大的。

朱以海让编绍天正音,是要推广普通话,他要求以北京话做为读书音,同时也是官话统一标准,所有科举考试,以及当官、做吏的,都要学习官话,并熟练掌握北京官话。

军队的士兵,入伍后也要学习官话,甚至扫盲。

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让帝国更有凝聚力,南北东西差异更小,要不然许多南人到北地做官,听不懂当地百姓说话,他说的话当地百姓也听不懂,这当然是不行的。

虽说还有统一的文字,但终究还是有不足。

修订官话标准,全面推广,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至于说绍天字典,其实也是附带的,以新的绍天正音为标准,收字为主,为字词音韵、意思解释、例句、用法等,做为一本工具书,能够帮助推广正音。

与历代韵书正音不同的是,朱以海是个务实的人,所以他直接把字母拼音法拿来使用。

古人采用直音、反切等方法给汉字注音,用起来都有很多不便之处,而汉语拼音法,其实最早是耶稣会的利窦玛和另几位传教士,用罗马字给汉字注意,方便学习汉语,后来又有传教士加以改进。

到了此时,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拼音,其实已经有数十年的研究,有了一套还不错的经验,而且他们本来说是以官话读书音设计的,比较合适拼写北京语音。

朱以海并不在意这是耶稣会传教士们发明的,好用就行,所以绍天汉语拼音本就招了许多传教士来协助编写。

绍天字典,和汉语拼音,都是为了推广绍天正音的,为了让北京官话更标准化,更普及化,朱以海让他们编字典、编拼音,官吏、生员、士兵都要学。

绍天农历,其实就是汤若望他们最早编的崇祯历书,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后,以此做为大明历法,以后的历书也都是按此为依据,后世的农历,本身也就是脱胎于此。

朱以海也是直接让汤若望南怀仁他们参与这个项目。

现在满朝上下都在重修官话,甚至官员的考核里,也已经正式加入了绍天正音,这北京话讲不好,仕途都受影响。

皇帝甚至下旨,今后科举殿试,要增加面试,殿试成绩前一百,要皇帝亲自面试,并做出最后排名。面试中一个重要科目就是官话。

所以科举不但得字写的好,这官话也得说的标准。

否则若是因为官话说的不够好,而错失了状元榜眼探花的,那追悔莫及。

毛奇龄是绍兴人,他以前都在江南读书,虽然也对北京官话学过,但说话仍带一口绍兴腔。而王朝聘是湖南人,说话又带湖南腔。

两人口音浓重的官话,听倒也能听懂,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