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大明第一臣> 第七百六十五章 张家也有逆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百六十五章 张家也有逆子(2 / 3)

这才有了覆灭元廷的怒火。

这第一本结束之后,到了第二本,就该写自己如何发展壮大,建立大明……到了这个环节,张希孟就要冒出来了。

因为有太多的事情,都是他和张希孟一起商定的。

前面他无所谓了,到了这一步,就要剖析这些决定,仔细审视种种的安排……老朱不停在脑海里,一遍一遍过着这些事情,他还挺高兴的,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老朱沉溺其中,不停忙碌着。

外面其他人更没有闲着,蓝玉已经统兵进入高丽。而李善长也前往辽阳,调配后勤。

朱棣倒是没走,还留在北平,但也是不断筹措粮饷军械,支持用兵。尽管三个人都堪称大缺大德的典范,但他们各自有所求,干起事来,格外卖力气,丝毫不敢打马虎眼。简直比那些君子强多了。

而就在忙碌之中,朱棣收获了一封来自张庶宁的长信,内容很多,张庶宁写了足足有三万多字。

相比起朱棣嚷嚷着干大事,张庶宁写得就实在多了。

这是他随着一位学堂的先生,做得调查。

同样参与调查的,还有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走访山东各处,一共去了三个府,十多个县。

洪武十一年的寒假,都在忙活这件事。

本来张庶宁年纪还小,没有资格参加,他是主动申请,经过先生点头,他才有机会参加的。

可是一番调查下来,让张庶宁吓得不轻。

他在信里跟朱棣讲,他发现了一个可怕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初他爹留下的均田法令,留下的田赋制度,有着巨大的漏洞。

如果在十年之内,不能尽快拿出方案,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你也知道,我爹有着很高很高的声望,我的这位先生,能够研究我爹的漏洞,拿出详实的证据,证明我爹的错误。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儒士风采。此番到复旦学堂,认识的朋友不多,但是能遇到一位名师,我十分幸运。只是他还不知道我爹就是张相公,不知道以后他会有什么想法……”

张庶宁写了很多,朱棣都耐心看着,他也替张庶宁遇到自己佩服的名师,感到高兴。

但是这位老师,究竟研究了什么东西,能让张庶宁如此钦佩呢?

其实他研究的东西也不复杂,就是根据他的调查,当下山东的家庭当中,在洪武三年之前结婚的家庭,普遍有五个以上的孩子。

这段时间,正是大明收复山东,并且开始恢复民生的日子。

每家五个孩子,几乎是平均两年就一个,有点甚至更多。

而最早的那一批孩子,现在也快十岁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

再过五年,最多五年,就有一大批年轻人,需要成亲,建立自己的家庭。

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这一批孩子,他们出生之前,已经完成了一次按人头分田……也就是说,他们是没有土地的。

在成年之前,让父母养着,吃家里的,没有问题。

但是一旦成亲,是不是要给他们解决生计的问题?

所以调查的结果,就是最迟在五年之前,就要着手进行新的土地划分,要给新出生的人分田!

这个结果倒也不让人那么吃惊,毕竟当初张希孟在制定分田办法的时候,就提到了,在十年,二十年之后,要重新划分。

就像府兵制一样,这也是历史已有的东西。

但是这位复旦学堂的先生,指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和以前不同的问题。

当初张希孟设置田赋的时候,采取的是梯次征税……也就是粮食越多,交的越多。

毫无疑问,这是个很公平合理的东西,哪怕现在看来,田多粮多,就多交税,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