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历史军事>大明世祖> 第三十八章出使朝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八章出使朝鲜(2 / 2)

豪族们并不愿意王权大涨,毕竟拥有强大军队的国王,是最难控制的,也是最任性的。

所以,这场拉锯战,国内外都有困难。

但李淏仍旧不死心。

左议政李景奭则看出了国王的急切,拱手道:「殿下,即使大军归国,我国也养不起啊!」

「荒唐,区区两三万兵马,朝廷会养不起?全国近二十万兵马,也不多这些吧!」

「殿下,据臣所知,明国的边军月俸为两块银圆……」

此言一出,李淏为之一惊,说不出话来。

「这,这也太多了吧!」

朝鲜是个缺乏金银的国家,这是数百年来的共识。

尤其是在明初,朱元璋对朝鲜分外不满,借朝贡来补贴家用,所以仅1379年1385年间,高丽向明朝的进贡就有黄金10400两、白银62000两、布匹65500匹、马7583匹。

这几乎把朝鲜国内的金银洗劫一空。

元朝在济州岛养的马,也大半被弄到了明朝。

国库金银空了后,导致连定宗李芳果死后发引的仪仗中,其所用的金银钺都是假的。

其狼狈可见一斑。

后来,两边的太宗——朱棣和李芳远继位以后,由于两人相似的经历,导致双方关系逐渐缓和。

在没了朱元璋把朝贡当抬杠手段的背景下,朝鲜的岁贡内容稳定在了黄金150两、白银700两。

但是就算是这样的要求,朝鲜也很难实现,因为朝鲜本国(几乎)不产金银。

在1429年,明朝在朝鲜的再三请求下(前两次是1409年和1420年),蠲免了朝鲜的金银贡,改贡土产,这才卸下了朝鲜的负担。

即使如今永宗岛通商,金银流入,但缺金少银的情况并未改善太多,因为朝鲜已经饥渴了数百年了。

给普通士卒两块银圆,二两白银,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见到国王终于死心了,几个大臣才松了口气。

而夏完淳,则住进了迎接中国「天使」的慕华馆。

慕华馆前有一座迎恩门,其本叫迎诏门,后来明朝使臣薛廷宠来到朝鲜,改其为迎恩门。

后来,迎恩门在壬辰倭乱时被毁,重修后明朝使臣朱之蕃于1606年重题「迎恩门」匾额,并落款「钦差正使金陵朱之蕃书」。

当然,在日据时期,迎恩门被拆,后来韩国人在遗址上修建了独立门。

天微微亮,迎恩门前就搭建一个结彩黄帐殿,并设黄屋、龙亭、香亭于帐殿正中,陈列金鼓、黄仪仗、鼓乐于其前。

这是对大明天使抵达的「郊迎礼」礼节的一部分。

朝鲜国王李淏身穿翼善冠衮龙袍,率宗亲、百官来到迎恩门。

夏完淳身着官袍,衣带飘飘,手捧着圣旨,昂首挺胸。

瘦弱的身躯,此时却显得格外的庞大。

在他前方,李淏则带着大臣们则恭敬拱手拜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