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书屋>都市言情>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第313章 气质一定要拉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3章 气质一定要拉满(1 / 3)

;

第313章 气质一定要拉满

“沙城食品”在松江的临时办事处开始了装修,因为要正式开展本地业务,而且一上来业务量就会非常的大。

张浩南在会议室中见到了有些疲惫的丁永,赶紧端了一杯参茶过去,“这个岁数了,没必要这么拼吧?”

“要养儿子的。”

老丁同志揉了揉太阳穴,呷了一口参茶,然后扶着眼镜看着资料,手指点了点,“那四个点的股份,你不会嫌少吧?”

“开什么玩笑,我对钱没有兴趣。”

“……”

草创的“大桥农村银行”,大股东其实是沙城国资、姑苏国资、建康国资、两江省国资、松江市国资、两浙省国资、海岱省国资以及两家农业相关央企和部委直属国资管理公司……

私人资本里面,张浩南已经算是大股东中的大股东,排第二的私人资本只有两点三,排第三的是刘援朝,“老刘家”也掺了一脚,两点一。

经营实体是“沙城食品”管理层外加沙城现代化农业开发区(大桥镇),由沙城市政府、姑苏市政府双重领导。

暂行业务是放贷吸储,目前贷款类产品有两样,一是由两江省教育厅协同沙城市教育局发起的“浩南助学金”,以董事长张浩南姓名来命名,暂行产品推广范围为“沙城食品”关联农村供销合作社所在地的自然村,二是由两江省农业厅协同各地农业局及“沙城食品”推动的“惠农致富专项贷款”项目。

助学金并没有盈利点,但“惠农致富专项贷款”是有赢利点的,两年免息,第三年开始如果继续贷款,按照国家一般商业银行利率执行贷款合同。

两件事情对哪个商业银行来说都是吃力不讨好,但对“沙城食品”及“大桥农村银行”来说,那就不一定了。

有一笔账其实很好算的,当“沙城食品”完完全全地扩张到全省业务,那么“大桥农村银行”只要信用不崩塌,照整个两江省四千万农村人口来计算,取其中的十分之一,那也是四百万人口,再取其中三分之一为成年劳动力储户,那也是一百万规模的储户。

跟国有大行动不动几个亿储户相比,这自然是不值一哂,但从储户质量上来说,这些储户中的一大部分,必然是跟“沙城食品”有业务往来关系的当地“大户”。

如果国家经济正如两江省政商两界期望的那么迅猛发展,那很有可能这些优质储户的存款,普遍都会在一万元以上。

从盈利角度来看,只做吸储贷款业务,也足够支撑“大桥农村银行”的长期发展。

而且从人性角度上来说,只要“沙城食品”不卸磨杀驴,轻易地抛弃当地农村供销合作社,那么这就是“百年老店”的基业。

刘援朝拿走两点一的股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包括不限于在华北各省的公关资源,但“老刘家”内部对他的这个投资项目,十分的赞赏,给了很高的评价。

并且“大桥农村银行”的关联企业在社会上享有不错的声誉,所以在京城的退休老头儿们,也觉得刘援朝是在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实事。

这些张浩南自然不知道,反正他一毛钱没出,白捡四个点的股份,也不能说没出吧,但基本等于没出就是了,再加上他在“大桥进出口贸易”也有股份,实际上占股比例还要更高一点。

不过没人有什么意见,魏刚这个老头儿都没有。

毕竟,他是正面人物。

虽然没有给个正面照,不过长三角地区的大小官报,都给了一个版面狂吹“浩南助学金”,张大善人的形象很是高大,连带着两江工业大学又又又又给张老板发了一朵小红花。

松江这边是双重报道,先是着重讲张老板“见义勇为”,从品德上先定了性,然后再讲“浩南助学金”,这就是结果的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